燃灯寺公墓管理处电话
028-87558361

四法印:保证佛学纯正的原则

这一讲继续学习佛学的基本概念,重点是“四法印”,这是佛陀为了保持理论的正统性,教给弟子辨别教义真伪的四个原则。
1. 忒修斯之船和金阁寺
第五讲说到佛陀涅槃之后,我讲了一个阿能诃鼓的故事。这面鼓的零部件在一次次的修补过程中已经被彻底更换过了,那么这只鼓还是原来的那只鼓吗?这是关于后世佛法流传,理论还能不能保持正确性的一个重要比喻。
阿能诃鼓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佛学问题,我们还会在世界的其他角落不断见到它的翻版。让我们先把目光投向和佛陀同时代的希腊,那时候苏格拉底被雅典公民大会判处死刑,在牢狱里边等候处决。
他等了很久,有时间讲很多话,所以我们才有机会看到哲学名著《斐多篇》。处决之所以迟迟没有进行,是因为雅典人在等一艘帆船回来。在这艘帆船驶回雅典之前,法律规定,不能处决任何死囚,必须让城邦保持圣洁。
这艘帆船就是著名的忒修斯之船。
在很久很久以前,英雄忒修斯杀掉了克里特岛的米诺牛之后,就是乘坐这艘帆船返航的。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事件,雅典人每年一次派遣使者乘坐这艘帆船,到太阳神阿波罗的出生地得洛斯岛朝圣。
年复一年,帆船终于退役下来,被当作圣物供奉。在几百年间,雅典人不断拆掉朽烂的船板,换上新的船板。
于是,在爱好哲学的古希腊人那里,开始争论一个问题,那就是现在的忒修斯之船到底是不是原来那艘?
同样的问题还发生在日本京都的名胜金阁寺。
1989年,BBC为了制作一个广播节目,派出两位主持人走访金阁寺,发现这座始建于14世纪的建筑竟然完好无损。但导游解释说,金阁寺仅仅在本世纪里就被烧毁过两次,现在看到的只是最近一次的重建。
接下来,主持人和导游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:
“那么,它还是原来的那座金阁寺吗?”
——“嗯,是的,当然是的。”
“但它明明被烧毁过,不是吗?”
——“是的。”
“而且被烧毁过两次?”
——“不止两次。”
“每次烧毁之后都被重建过,不是吗?”
——“当然,因为这是一座很重要的古迹。”
“每次重建时使用的都是全新的材料吗?”
——“当然,因为大火把它全烧光了。”
“那怎么还能说它仍然是原先的那座金阁寺呢?”
——“它一直都是金阁寺啊!”
主持人最后得到的结论是:金阁寺之所以“一直都是同一座金阁寺”,是因为它最初被设计成的那个样式自始至终都不曾改变过。是样式,仅仅是样式,是最初的设计者精心构思出来的那个样式,才是金阁寺永恒不变的本质,是使金阁寺成为金阁寺的那种东西。
但我们可以追问一句:如果在其他地方克隆一座金阁寺,这座金阁寺还是不是原先的那座金阁寺呢?
我们还可以问一个更极端的问题:如果还是原先的那座金阁寺,每个部件都用外星材料打造,永远不会损毁。但在落成几百年后的今天,我们用外星科技把它原封不动地转移到巴黎,它还是原先的那座金阁寺吗?
对这两个问题,说“是”或说“不是”各有各的道理,同样也各有各的漏洞,谁也没法做出精确的论证。
这些问题可以带给我们两个方向的思考:
(1)是不是要有某些本质性、规定性的特质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的依据;
(2)所谓本质性、规定性的东西,在物质性的世界里是否根本就不存在?
第一点正好是佛陀对佛法的传承要操心的事情,第二点则是佛学里边一个饱受争议的经典难题。
这一讲我们先从第一点说起。这就要引入四法印的概念了。这是佛陀为了保持自己原创理论的纯洁性,钦定的四个原则。
2. 四法印
什么是四法印?
佛陀深知万事万物都有成、住、坏、空的过程,佛法也不例外。
为了使佛法的传播尽量晚一点坠入坏、空的阶段,他为佛法钦定了三个基本原则,分别是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、涅槃寂静,合称“三法印”;也有加上“ 有漏皆苦”的,合称“四法印”。为了简便起见,我们就说“四法印”好了。
佛陀叮嘱弟子,等自己涅槃之后,大家就用这“四法印”当作标准来辨别教义的真伪。如果有人虽然打着佛陀的旗号,但宣讲的内容只要违背了“四法印”当中的任何一项,大家就可以很有信心地判断这不是正法,而是异端邪说。
“诸行无常”和“诸法无我”其实就是“缘起性空”的正反两面。
所谓“诸行无常”,“行”泛指一切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,“无常”是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概念,说的是万事万物都不稳定,忽生忽灭,忽聚忽散。
“诸法无我”否认世界上有永恒不变、独立自存的事物,人也一样,谁也做不了自己的主。如果你不服气,可以试试看能不能让自己的肠胃蠕动停下来一秒钟。
“有漏皆苦”,是说活着就是受苦,不仅吃糠咽菜、做牛做马是受苦,就连锦衣玉食、作威作福也是受苦,转生之后还要继续受苦,总而言之苦海无边。
要从苦海当中解脱出来,只有一条路,那就是“寂静涅槃”,涅槃了也就不再轮回了。至于一个不再轮回的人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,这就说不清楚了。
那么,佛学在两千多年来的发展,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守住了“四法印”,又在多大程度上背离了“四法印”呢?这个问题,你可以在接下来的内容里慢慢体会。
在这“四法印”里边,只有“诸行无常”比较符合常识,容易理解。
从最切身的问题来看,生老病死就是无常的体现。
有一部《佛说无常经》专门针对这个问题,有几句话说:“有生皆必死,造罪苦切身。当勤策三业,恒修于福智。眷属皆舍去,财货任他将。但持自善根,险道充粮食。”
这些话很通俗,意思是说人生既然如此无常,就应该专注于佛法修行,妻儿老小都要舍弃,钱财更没必要留着。
这话虽然既伤感情,又有点强人所难,但早期的佛教徒真的都在这么做。
换做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,如果有人说会永远爱你,那么不要相信他(她)。因为爱注定是无常的,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。他(她)这一刻的许诺也许完全发于真诚,也真的相信自己会做得到,但你依然要知道这份爱注定会变。
广告里说“钻石恒久远,一颗永流传”,这是谎话。根本不存在任何“恒久远”的东西,连佛法也不可能“永流传”。
如果爱你的人送给你一颗钻石,你在感动之下相信了这份爱,那么用佛教的概念来说,你这是陷入了“常见”,错误地认为有些事物是恒常不变的。
现在测试你一个小问题:如果他(她)不爱你了,离你而去,你从此再不相信爱情,这是不是就合乎佛法真谛了呢?
正确答案是:这是不对的,你虽然脱离了“常见”,但又陷入了“断见”的误区。爱情还是有的,他(她)不爱你了,又去爱了别人,你在这一刻心灰意冷了,看不到别处或将来还会有别人真诚地爱你。
一切都在因果齿轮的啮(niè)合当中方生方死,方死方生,绵延无尽。
“常见”是道路左边的深坑,“断见”是道路右边的深坑,你必须小心翼翼地走在道路正中,这就是佛法所谓的“中道”。
我们还可以参照《庄子》。《庄子》讲到子来和子犁谈论生死问题,他们认为生死存亡浑然一体,就算身体生了重病,有了严重的残疾,也无所谓。如果左臂变成了鸡,就用它来报晓;如果右臂变成了弹弓,就用它打斑鸠吃。
生为适时,死为顺应,安时而处顺,就不会受到哀乐情绪的侵扰。
后来,子来病得快要死了,妻子围着他哭泣,子犁却让子来的妻子走开,不要惊动这个将要变化的人。然后他又对子来说:“了不起啊,不知道造物主这回要把你变成什么东西呢,要把你送到哪里去呢?会把你变成老鼠的肝脏吗,还是把你变成虫子的臂膀呢?”
这确实和“无常”的涵义很像,也难怪总有人用老庄哲学来解说佛学。
今日得到
我们学习了“四法印”的概念,佛陀预见佛法的流传将会陷入混乱,所以给人留下了“四法印”作为判断正法和外道邪说的标准。

文章分类: 最新公告